京禮高速北京段未來將支持自動駕駛

時間:2019-12-29

來源:新浪網

0

導語:今天(12月29日)上午,記者從首發集團獲悉,日前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完成交工驗收,這也意味京禮高速北京段全線建成。未來,京禮高速北京段還將具備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條件。

   今天(12月29日)上午,記者從首發集團獲悉,日前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完成交工驗收,這也意味京禮高速北京段全線建成。未來,京禮高速北京段還將具備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條件。
668b-imkzenp4802513

  山區段橋隧比高達95%

  延崇高速(北京段)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京禮高速北京段的一部分。通車后,將完善北京西北部高速公路路網,同時也將成為通往北京2020年高山滑雪世界杯測試賽、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快速通道。工程起點為北京市延慶區大浮坨村西側,與興延高速公路相接,終點在市界處與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相接,全長約 33.2 公里,其中平原段15.2公里已于2019年1月1日建成通車。

  記者了解到,此次完工的山區段工程長18公里,共計7座橋梁、5座隧道,橋隧比高達95%,將視延崇高速(河北段)工程進展情況,擇機開放交通。目前開通的路段只到國道110辛家堡收費站。

  其中,溫泉特大橋是全線施工難度最大的重點控制性工程,橋梁穿梭于高山峽谷之中,左右兩幅長3.0743公里,平均墩高50米左右,最高墩達70米,最大跨徑152米,為“北京第一高墩”和“華北第一大跨”。大橋11個主墩均為節點控制工程,均遍布在陡峭的山頂、或半山腰、或道路邊懸崖上,同時組織22套(44只)掛籃進行高空懸澆施工,工地現場有32座塔吊同時作業。

  沿線隧道內設置6處喚醒燈帶

  今天上午,記者在西羊坊隧道口看到,入口附近設置了“您已進入松山自然保護區,請勿鳴笛”的提醒標志。由于需要穿越松山自然保護區和玉渡山自然保護區,延崇高速山區隧道總開挖長度達27.9公里,包含5座隧道,是全線施工控制難點,首發集團積極推廣國內領先的以隧道施工三臂鑿巖臺車等“八臺套”設備為代表的隧道機械化施工體系,采用鋼筋數控加工等新工藝,為工程高質量、安全零事故的完成創造了條件。

  進入石羊坊隧道后,再開車行駛幾分鐘后就來到了一處喚醒燈帶。首發集團首發建設公司延崇高速項目管理處總工程師杜賀軍告訴記者,這主要是為緩解司機在隧道內長時間駕駛而產生的疲勞感,通過燈影結合感官刺激,精神集中。

  隧道內設施有喚醒燈帶,可緩解司機長時間隧道內駕駛產生的疲勞感。

  記者了解到,延崇高速內共有6條喚醒燈帶,對應著春夏秋冬等主題,每條喚醒燈帶總長260米,包括兩端30米的過渡段。其中,西羊坊隧道內有2處疲勞喚醒燈帶,由于毗鄰延慶賽區就繪制了秋、冬兩個主題。

  記者看到,喚醒燈帶以藍灰色為主色調,通過手工噴涂的方式,繪制出一層層冬季的遠山。據介紹,這些喚醒燈帶在建設前期進行了多次優化,還有專業的設計師參與其中,墻面燈光的色溫、亮度也都可以自由調節

  橋梁段將使用防冰融雪瀝青

  作為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賽場聯絡通道,京禮高速建設伊始廣受社會關注,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綠色公路建設第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和品質工程示范項目、智慧公路試點項目。

  記者了解到,在綠色高速建設方面,延崇高速應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像是節約能源的光伏路燈、回收雨水的橋面徑流,此外還應用了不少新材料,在橋梁路段上鋪設防冰融冰瀝青,可有效防止積雪的產生,保證道路暢通。在隧道,則鋪設橡膠瀝青,除了更加耐用、抗疲勞外,還能起到降低噪聲的效果,“由于隧道內是封閉環境,車輪和地面摩擦會產生比較大的噪聲,使用橡膠瀝青能減少駕駛員的不適感。”杜賀軍說。

  延崇高速北京段石羊坊隧道內鋪設了橡膠瀝青,可有效降低噪音。

  京禮高速車路協同,自動駕駛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條科技含量高的智慧高速公路,京禮高速未來將支持車路協同自動駕駛

  杜賀軍介紹,在京禮高速,每個路燈桿將安裝5G基站,并安裝車與路數據交換和定位裝置,目前設備正在安裝測試過程中。此前,平原段3公里道路已在去年進行了測試,今年將在基礎上進行設備的完善和更新。遠期京禮高速全線將支持車路協同。

  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一些企業正在延崇高速進行每小時80公里的自動駕駛編組測試。“三輛測試車輛組成一個編組,其中第一輛車有人駕駛,后面的車跟隨著第一輛車進行自動駕駛測試,模擬真實環境。”杜賀軍說。

  記者了解到,所謂車路協同,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在道路上加裝一系列設計,使路和車的數據得以實時交換,可以精準告知自動駕駛車輛,前方的路口、岔道、紅綠燈、坡道等信息,讓車輛可以提前預判、早做準備。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