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談自動駕駛:包容失敗、反對壟斷

時間:2020-05-19

來源:中國網財經

0

導語:5月19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副部長戴東昌,副部長劉小明介紹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5月19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副部長戴東昌,副部長劉小明介紹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204_5276855_91c50d991423aeddefb4428660ee1976

  以下為文字實錄:

  記者:目前交通運輸部門在推進自動駕駛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推進呢?謝謝。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謝謝您的提問。自動駕駛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交通運輸部對此高度重視,將自動駕駛作為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領域之一,我們堅持“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確保安全、反對壟斷”的原則,積極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試點和應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可以從六個方面體現:

  一是推進出臺發展政策。我們和工信部、公安部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指導有關地方有序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上路測試工作。今年2月,我們又與發改委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了頂層設計,指導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推進技術研發。會同科技部共同推進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重點專項實施,交通運輸行業認定了5個自動駕駛研發中心,并且在行業重點科技項目設立自動駕駛研究的專題,統籌科研資源,開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

  三是推進標準規范制定。開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標準體系的研究,以及完成了十余項基礎性技術標準,支持產業發展。我們制定了營運客車、營運貨車安全技術指南,有序地推廣輔助駕駛技術在重點營運車輛上的應用,從而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水平。我們組織編制了《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前瞻性地研究和布局支撐自動駕駛的公路基礎設施。同時會同工信部、公安部,組織相關標委會,圍繞著車聯網加強標準協同和合作工作。

  四是推進測試驗證。我們在全國布局認定了6家封閉場地測試基地,提升道路測試的安全水平,加強車路協同式自動駕駛的研發測試。會同工信部、公安部推動測試區數據共享、結果互認,提升測試服務水平,研究制定了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場地建設技術指南(暫行),指導封閉測試場地的建設工作。

  五是推進試點示范。開展了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的試點工作,圍繞基礎設施的智能化、陸運一體化、車路協同等前沿的技術方向,推動5G通信和北斗導航等技術的應用,結合2022年冬奧會和2022年將要在蘇州召開的第29屆世界智能交通大會,會同北京、上海、河北等一些地方在京禮高速、東海大橋、雄安新區等推進一批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試點項目。

  六是積極推進國際合作。我們積極開展中德、中荷等自動駕駛技術的交流,推動中俄國際交通運輸走廊無人駕駛通道的建設合作。

  大家都知道,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同時也需要政產學研用共同發力,更需要國際交流和務實合作。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按照引領發展方向、明確發展底線、引導應用場景、引導發展生態的思路,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穩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應用,構建“新基建”的應用場景,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信息網絡融合發展。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加強統籌協同。強化跨行業、跨區域的協調,形成推動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合力。二是加強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實施意見,會同工信部、公安部研究修訂道路測試管理的規范,完善測試管理的體系。三是加強技術攻關。深入地推進實施科研項目,搭建政產學研用融合的行業協同創新平臺,不斷健全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技術及標準的體系。四是加強示范引領。結合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謀劃一批先導應用示范工程,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探索形成自動駕駛技術規模化應用方案。謝謝。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剛才劉小明副部長回答了關于自動駕駛的問題,比較全面地做了回答。他在回答的時候我在想,實際上自動駕駛就是傳統的交通運輸行業與新技術結合的產物,新技術給傳統的交通項目賦能之后,就會產生新的裝備,就會產生新的基建,就會產生新的業態。所以,交通運輸部積極鼓勵和支持新技術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讓新技術給交通運輸這個傳統的行業賦予新的動能,讓交通運輸行業成為新裝備、新基建、新業態應用市場的主力軍。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