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車上路怎么管?公安部交管局回應

時間:2024-08-28

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0

導語: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發放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號牌1.6萬張。

自從百度“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火出圈后,自動駕駛技術開始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除了對新興技術和科技創新落地的支持和好奇,部分公眾也對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安全性和技術的可靠性,以及這類車輛上路該如何監管等提出疑問。

對此,公安部作出了回應。

8月27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對于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汽車的管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在發布會上表示,公安部積極推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訂。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道路測試上路通行交通違法事故處理相關責任追究等方面,都作出了詳細規定。

王強介紹,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在有序推進。到目前為止,已累計發放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號牌1.6萬張,開放了公共測試道路3.2萬公里,有力支撐了自動駕駛技術驗證和更新迭代。

我國自動駕駛管理已成體系

據介紹,我國正在形成覆蓋道路測試、示范應用、準入和上路通行的自動駕駛汽車綜合管理體系。

在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方面,2021年7月,公安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明確規定了自動駕駛汽車開展上路技術測試和示范應用的主體、駕駛人和車輛,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以及交通違法、交通事故處理等方面的要求。

在準入試點和上路通行方面,2023年11月,公安部又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對經過技術測試、具備量產條件的自動駕駛汽車產品開展準入試點。準入試點后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購買保險、辦理車輛注冊登記,在限定區域內開展上路通行試點。

在試點“車路云一體化”的應用方面,2024年1月,公安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開展規模化示范應用,鼓勵在限定區域內開展智慧公交、智慧乘用車、自動泊車、城市物流、自動配送等多場景(任選一種或幾種)應用試點。公安部針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網絡安全,細化完善了相關的管理措施。

國務院立法,自動駕駛擬受法律規范

據王強介紹,《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工作已列入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計劃、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第一類目。此次修訂,將對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上路通行、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細化規定。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立法呼聲愈高,包括今年3月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們的提案中都建議加快自動駕駛立法進程。(推薦閱讀:兩會自動駕駛熱點提案|加快立法、加快自動配送商用、允許夜間無人駕駛...)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了解,雖然目前我國尚未實現自動駕駛國家層面立法,但已有十多個地方立法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結果,包括深圳、上海、無錫、蘇州、杭州等多個地方性法規已生效實施,另有北京市、廣州市、合肥市、武漢市的法規草案已進入審議階段,只待經過批準通過后,也將成為正式的地方性立法。(推薦閱讀:【附法規全文】國內10+城市已為自動駕駛立法!)

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若有遺漏,請指正

以上這些領先城市通過區域性立法,不僅為更大規模的的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和場景落地提供支持,讓無人車上路有法可依;也為更高層面自動駕駛立法積累更多經驗。

此次公安部還積極推動相關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在自動駕駛的登記管理、身份認證和安全、道路通行管理等方面,積極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測試技術要求》等8項國家標準,還有《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公共道路測試場景要素及設置要求》等10項公共安全行業標準的起草制定工作。還積極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體系。

下一步,公安部將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積極配合行業主管部門,依法安全穩妥有序推動自動駕駛產業進步和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寫在最后

隨著技術發展和應用日趨成熟,專門針對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甚至更細分場景出臺的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也在健全完善。總體來說,我國自動駕落地應用已經處于小規模示范應用階段,從長遠看,大規模落地還需更規范化、體系化的自動駕駛立法保障。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