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賽道上,科技企業和主機廠都紛紛入局,資本也在持續加注。而自動駕駛的坐標軸上,早已不是平滑的線性函數了,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讓這條線的走勢逐漸慢了下來。在市場、車企與資本追逐的背后,對于量產化和安全性的質疑聲也從未消停。
在第二屆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上,禾多科技研發總監戴震接受了媒體群訪。
禾多科技成立于2017年6月,致力于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汽車工業技術的自動駕駛量產解決方案,推動自動駕駛盡快落地應用。作為初創型企業,“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戴震坦言,“禾多科技從創業伊始就確定了自己量產化的道路。”
目前,禾多科技將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場景分為三大板塊,分別為高速公路、城市工況、最后一公里代客泊車。戴震表示,“禾多科技認為,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兩個場景是有望最早量產化落地的,所以我們把這兩個場景作為主攻方向。”
針對高速公路場景,禾多科技推出了可以達到L3.5級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HoloPilot。該技術采用低成本、車規級的硬件以及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在談到HoloPilot的落地時間時,戴震表示,預計為2021年。
針對代客泊車場景,禾多科技則研發了號稱可達到“L4級”的智能代客泊車系統HoloParking。
誠然,汽車是自動駕駛技術量產化的必要載體,因此要想實現量產僅靠科技企業是很難達到的。在多產業相融合的自動駕駛賽道上,打破行業邊界、加強合作仍是量產化的前提。戴震表示,禾多科技和主機廠和Tier1都保持著緊密的合作。但他同時強調,“在汽車行業,整個研發周期是很長的,自動駕駛只是其中一環,主機廠有他們自己的時間線。”
在峰會過程期間,禾多科技研發總監戴震接受了媒體群訪,以下為采訪實錄(有刪減):
媒體:剛關于禾多科技的進展,您認為最值得分享的是什么?
戴震:在我們看來,未來移動出行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是高速公路,一個是城市工況,最后是最后一公里代客泊車。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們認為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兩個場景是有望最早量產化落地的,所以禾多科技把這兩個場景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
我們的高速公路自動駕駛系統HoloPilot,是一套可量產的方案。我們采用低成本、車規級的硬件,以及與之匹配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了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包括自動跟車及車道保持、交通擁堵引導、主動換道及超車、上下匝道、路網切換等功能,支持最高時速120km/h。
而針對停車場景,我們研發了智能代客泊車系統HoloParking。跟我們平時很多車上已有的泊車輔助功能有很大不同,泊車輔助一般是司機把車開到車位邊上,車輛會給司機各種提示,司機需要完成換擋的動作,車輛進入車位。我們說的智能代客泊車,是司機只需要在停車場外的固定交接區域下車,車輛可以自己進入停車場尋找車位,中途可以避讓各種行人和路障,所以是全自動L4級別的代客泊車方案。
同時,我們在這兩個限定場景的研發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技術能力和數據。并且,我們發現,主機廠和自動駕駛公司對低成本的高精度定位方案和系統驗證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但整個產業鏈中卻少有能夠有效滿足這些需求的公司,而禾多科技正好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和資源。近期,我們推出了高精度定位系統HoloPolaris和自動駕駛驗證平臺HoloX。
綜合講,我們目前的進展主要是在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兩個限定場景的量產化解決方案方面?;诖耍覀冞€衍生了高精度定位和自動駕駛驗證平臺這兩個模塊化服務。
媒體:禾多科技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這兩塊有哪些合作,或者說成熟的訂單呢?
戴震:我們一直和一些主機廠、Tier1保持緊密的合作。但在汽車行業,整個研發周期是很長的,自動駕駛只是其中一環,主機廠有他們自己的時間線,我們也會配合客戶,在合適的時間向大家公布這些進展。
媒體:在自動泊車方面,現在不僅僅是禾多做得比較優秀,上汽、吉利、小鵬等主機廠也在做這些研發。你們是競爭關系嗎?
戴震:代客泊車這個事情需要行業里各方一起配合,我們和主機廠更多是合作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
媒體:主機廠自己也做代客泊車的話,是不是就不會采用我們的方案了?
戴震:我們的方案有自己的特點,比如采用三端合一的技術方案,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系統穩定。在極端天氣下,比如大雨大雪,僅靠傳統的車端傳感器,在這些工況下系統很難正常工作。但是因為我們的方案是三端協同,車端、場端、地圖端配合,它的魯棒性會提高。我們會和主機廠合作,可能還包括停車場管理方,來共同實現這樣的方案。
媒體:禾多科技主要落地的兩場景,一方面是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另一方面是低速代客泊車。這兩方面,咱們主要的競爭力體現在哪些地方。另外,這兩個細分領域各家企業競爭挺激烈的,我們以后市場定位是什么樣的狀態?
戴震:先說代客泊車,目前其他公司做的代客泊車方案主要用的是以攝像頭為主的方案,但是下雨下雪、光線變化都會影響對攝像頭,從而影響自動駕駛系統的穩定性和魯棒性。為了讓HoloParking能夠在全天候、全場景下實現真實運營,我們采用的是車端、場端、高精度地圖端“三端合一”的方案。我們的方案不依賴單一的傳感器,而是多種傳感器相互補充、互為冗余。即使單一傳感器失效,系統也可以穩定運行。我們也發布過一些視頻,證明我們的系統在像臺風天、下雪天這樣的極端天氣下,仍然能非常穩定地跑起來。
我們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HoloPilot,這是一個可量產的方案。這一方案沒有使用昂貴的高線束激光雷達,用的是低成本、全車規級的硬件配置,以及與之匹配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在高精度地圖的幫助下實現高速公路自動駕駛。
可以說,我們的定位,還是為主機廠打造中國本土自動駕駛量產方案,同時向行業輸出基于本地數據的優質技術服務。
媒體:禾多是一家初創公司,可以簡單認為從Demo進入量產階段。站在初創公司的角度,您能否幫我們分析一下,初創企業在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和傳統企業競爭時面臨哪些壓力?初創公司如何更好夯實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市場化?
戴震:剛才說到了,自動駕駛是一個交叉性的行業,包括了產業鏈上下游、學術界、工業界等等很多方向。另外,自動駕駛本身是一個全新的技術,也就意味著我們每天面臨的都是探索性的、前瞻性的研究,需要我們把很多問題想在前面。同時,作為企業來講,尤其是我們初創企業,并不像很多百年老店,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其實挑戰很大。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首先要有很明確的定位。目前禾多主要為主機廠打造中國本土自動駕駛量產方案,同時向行業輸出基于本地數據的優質技術服務。第二,初創公司的團隊是很關鍵的。自動駕駛作為新興領域,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都是來自于各種不同的領域,這些領域的人集中到一起,是否有同樣的理念,能否擰成一股繩,這點是非常關鍵的。禾多科技的大部分研發人員很早就投身自動駕駛領域,可以說是新興領域的老兵,經驗豐富,團隊也非常穩定,大家對量產的路線都很認可,這是非常難得的。第三,自動駕駛發展得很快,能否在未來幾年內證明自己的實力,這點也很關鍵。禾多選擇了高速和泊車這樣在未來3-5年內能夠盡快落地的場景,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自動駕駛能夠盡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