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支持
自動駕駛汽車主要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信號處理、雷達傳感、無線通信等技術,使汽車具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和自主控制的能力,從而實現計算機自主操控車輛。數據化、自動化的運行模式下,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海量的數據對自動駕駛算法進行訓練,通過不斷迭代,才能盡可能覆蓋更多的場景。
具體而言,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伴隨著車輛開發的全流程,包括對標測試、軟件在環(SIL,即software-in-loop)、硬件在環(HIL,即hardware-in-loop)、車輛在環(VIL,即vehicle-in-loop),系統標定、再到最后的整車場地、道路測試等方法,涵蓋了從零部件到系統再到整車的全鏈條驗證。


示范區不斷擴大路測范圍,搶占“第一梯隊”城市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了解,2021年5月以來,國家住建部、工信部分批確定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深圳等16個城市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
按照規劃部署,各示范區在加快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突破的同時,著力構建標準體系,完善基礎設施、應用服務和安全保障。一方面通過新增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道路,豐富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另一方面通過完善管理細則,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進行全無人測試應用。目前,多個示范區公布了最新的自動駕駛測試數據。

對于示范區而言,自動駕駛測試里程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示范區建設水平,包括測試設施完善度、測試場景豐富度、測試企業密集程度等。各示范區也希望以自動駕駛測試里程數據吸引更多企業入駐,打造成為全國智能產業創新高地。
企業快速積累數據資產,期待形成商用落地保證
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需要驗證無人車及自動駕駛系統的功能,還有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對于自動駕駛企業而言,上路,是對當前自動駕駛汽車的效果檢驗,也是為將來產品和技術的升級完成數據積累。
目前,百度、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馭勢科技、主線科技等自動駕駛企業都公開過其自動駕駛測試里程。部分企業已經突破數千萬公里。

不管是對示范區建設,還是對自動駕駛企業發展而言,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里程數都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但目前行業在這一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具體法律法規有待健全完善。為支持智能網聯汽車測試應用,各省市示范區都陸續制定了一些管理實施細則,相關部委也出臺了有關政策。但在法律效力方面,存在一些示范區細則層次較低,相關部門規章的具體規定或與上位法相沖突的問題。
如2022年8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明確了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合法地位。北京、廣州、武漢、重慶等城市也出臺了全無人商業運營政策。但《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汽車上路必須由人駕駛,相關規章制度與上位法沖突時只能讓位于上位法。

二是各地標準不一致、難以互認。目前,全國各省市對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規范的標準并不統一。這也導致了自動駕駛企業在不同城市落地,需要在各地分別獲取路測牌照、分別進行測試,示范運營的資格要反復申請,這在一定程度上拉長了自動駕駛企業擴展業務范圍的周期。
結語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馮興亞也特別提出,要基于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與當前立法滯后兩者之間顯著不平衡的現狀,建議從國家立法層面明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下的車輛合法上路地位。同時,確定全國統一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準入及監管規則,以促進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的大規模落地,進而推動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在國內開始鋪開,特別是低速場景開始向批量化、規模化發展,自動駕駛測試里程及相關數據的積累愈發重要。但關鍵還是要看誰能最有效利用數據,拿下商用落地的大單。
3月29日,由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CCE上海國際清潔技術與設備博覽會主辦的“2023中國自動駕駛環衛場景應用推進峰會”將在上海舉行,大會聚焦低速無人駕駛清潔環衛,搭建智慧清潔產需對接平臺,并將重磅發布《2022-2023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敬請期待!